益阳日报/2025 年/1 月/2 日/第 001 版水碧山青生态美 树茂林秀引人醉——2024 年全市林长制工作综述益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静 通讯员 郭鸣球护绿与兴业并进,生态与发展并重,“以 ”林长制 “促 ”林长治 ,⋯一刻不松守红线 ⋯ 2024 年,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紧紧围绕“ ”绿色益阳 建设这个总目标,积极有序地推动林长制工作落地落实,“为实现 绿水青山新画卷,金山”银山新地标 作出了重要贡献。“深耕 ”林长制 生态底色愈发亮眼在安化县柘溪镇一家加工黄精的企业里,工人们各司其职,蒸晒黄精、制作黄精茶、包装黄精丸,干得热火朝天。黄精产业的发展,“正是当地依靠 林长+”黄精产业 工作机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产物。“安化县创新建立 林长+”黄精产业 工作机制,以林长制为抓手,精准发力,深化林业改革,着力打“造 ”安化黄精 品牌,全面推进以黄精为核心的林下经济,促进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2024 年,县级林长专题研究部署 “ 林长+”黄精产业 5 次,林长巡林化解涉黄精产业发展问题 190个,新增林下种植黄精面积 3 万亩。全县现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3 家、省级以上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 家、省级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示范社 7 家,黄精种植面积达 15 万亩,年产黄精及黄精制品 2 万吨,综合产值达 32 亿元。大通湖,“是洞庭湖的 ”锅底 ,有入湖口 38 个,流域面积 1025 平方公里。极其特殊的地理因素,使得大通湖水体自然交换不易、水生态平衡脆弱。近年来,“大通湖区积极探索 林长+”水草 工作机制,建设了湖南省水生植物科普基地,结合湖岸绿色长廊、水乡花海、湿地科普宣教馆等景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健身康养等产业,既展示了大通湖区丰富的物产资源,又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为乡村振兴打造了新的 ”绿色引擎 。如今,大通湖区成功打造全国水草供应基地,已培育 100 多个品种,为全国各大湖泊治理提供了优质水草种苗和技术方案输出,水草年销售额达 2000 万元,亩均年收入 8000 元,高于养鱼时的亩均年收入 3000 元。随之而来的生物多样性也显著提升。在大通湖,共记录水鸟 30 余种 5 万多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鹤 35 只、黄胸鸥 40 只、青头潜鸭 6 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 4100 只、白琵鹭 12 只、湖南省罕见鸟类赤嘴潜鸭 4 只。以水草为栖息地的底栖动物和鱼类也相继重现身姿,大湖生态系统日趋完善。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2024 年,我市林业部门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统一。资阳区通过建立 林长+”“检察长 ”民间林长 等方式助力林业执法,桃江县因地制宜建立 “ 林长+”笋竹两用林示范基地 机制助力产业增效。 安化县 “ 林长+”黄精产业 、沅江市“林长制 ”示范道、示范村、示范镇、示范园、示范区 方案入选 2024 “年省 林长+” 重点项目。在林长制的护航下,全市生态底色愈发亮眼。“做活 ”绿文章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冬日暖阳中,走进沅江市龙虎山国有林场,树木肆意生长,直冲云霄;树冠层叠交错,深浅不一。 一条洁净的道路蜿蜒绵长,宛若巨龙,盘踞在这片绿色的海洋中。老一辈护林员王春廷回忆说,20 世纪 60 年代建场时,前后种了 10 多年树,绿化了上千亩荒山。以前开荒设备落后,岛上大部分是黄土,非常坚实,刨一个坑都要费老劲。第 1 页 共 2 页新一辈护林员王伏龄,日常巡护山林的标准配置就是一把柴刀、一双套鞋,每天进山就是大半天,最长的线路来回走完需要 3 个多小时。他说,森林防护工作,一天一巡不能放松。他积极向附近村民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和林业政策,发动大家共同保护森林资源,严防火种火源进入林区,责任区内资源和生态得到了有效保护。龙虎山国有林场是沅江市唯一的林场,位于赤山岛上。林场濒临洞庭湖,又分布在新湾镇多个行政村之间,范围广、边界线长、人员活动频繁而复杂。林场充分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和 ”三长四员 分区负责的网格化管理管控体系,以点带面,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工作。随着基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