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报/2025 年/5 月/10 日/第 002 版新闻· 综合人大搭台三地协同共谋发展黔滇桂跨省(区)“人大代表联络站架起协同发展 ”连心桥本报通讯员 肖雄 吴永祥在黔滇桂三省(区)交界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三江口镇、云南省罗平县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镇山水相依、文化相通、产业相融,却因行政壁垒存在治理盲区。如今,“这里因一个特殊的 ”桥梁 ——黔滇桂跨省(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角共生 打破藩篱,描绘了一幅协同发展、美美与共的新时代新画卷。破壁垒,产业协同促共富“ 以前,这里虽然山水相连,但因为行政区域不同,很多问题都难以协调解决。”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三江口镇团结社区居民李国栋回忆说,“ 现在有了人大代表联络站,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2017 年 8 月,黔滇桂三省(区)创新设立跨省人大代表联络站,服务范围涵盖三省(区)接边县(市)乡(镇)接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内容,“形成了 资源共管、问题共”商、发展共促 的治理格局。“ 联络站的建立,打破了行政壁垒。”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马蚌镇人大主席岑忠俊说,“ 我们通‘过 ’月协商、季会诊、半年研判、年度盘点 的机制,及时解决三地之间的问题,效率大大提高。”“ 代表+合作社+”企业 的联动机制,让三地特色产业形成了互补链条。在三江口镇,扶投就业车间、千亩五星枇杷种植基地等产业联盟基地蓬勃发展;马蚌镇的万亩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园、万亩砂糖橘基地、鲁布革乡的千亩柠檬基地、千头西门达尔牛养殖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以前我们只能靠自己单打独斗,收入很不稳定。 ” 三江口镇红落万村的果农贾德信笑着说,“ 现在有了产业联盟基地,我们不仅有了技术支持,还能共享销售渠道,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产业协同不仅带动了群众就业,还促进了群众增收。 据统计,通过产业联盟基地的建设,三乡(镇)的产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带动了大量群众就业增收。强治理,创新机制解难题“ 有事就找联络站!” 这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每当发生矛盾时,联络站落实综合整治政“策统一、指挥统一、执法统一的 ”三统一 要求,立即组织毗邻村村干部、派出所有关人员等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并组织双方进行现场调解,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2024 年至今,协调解决跨界纠纷12 件,化解率达 100%。同时,“联络站聚焦 ”人 ,各级河湖长、河道专管员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智能巡河,通过现场拍照结合文字说明,将发现的问题实时上报,各级河湖长办协调部门单位分办,问题处置后反馈平台审核销号,形成闭环管理;“突出 ”治 ,将攻坚行动的进展、水质的变化、社会公众的投诉情况,通过系统实时公布,倒逼三地强化河湖治理。2024 年至今,累计巡河 180 余次,处置问题 300 余个,受理投诉 3 件。此外,“联络站还推行 ”代表履职积分制 ,围绕代表在各自岗位上的作用发挥情况开展代表履职实时登记,分阶段及时反馈代表具体得分,并进行公示。同时,建立代表履职考核档案,详细记录代表履职情况,提出评价意见。考核结果作为推荐代表连任、提醒或约谈的重要依据,将监督实效纳入代表考评。“ 联络站让我们人大代表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群众办实事。” 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人大代第 1 页 共 2 页表何华丽说。聚民心,共建共享促和谐“ ‘我们建立了 ’三省代表联合工作室 ,‘坚持 ’月协商、季会诊、半年研判、年度盘点 ,进一步加密‘了三地 ’碰头 ‘的频次并优化了 ’碰头 的形式,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工作效率。” 联络站负责人周清健介绍道。 此外,联络站还创新 “ ”代表调解员 制度,聚焦基层常见的纠纷问题,培养 “ 双”语调解员 ,在联络站常态化开展接待活动,充分发挥代表优势,帮助群众化解矛盾。同时,“联络站推行 ”和谐共建 机制,完善警务协作、法庭司法协作等工作机制,从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等 7 个方面团结三地各族群众共同治理美好家园,“实现了 同饮一湖水,”共建一个家 的美好愿望。“ 我们这里的问题大多是邻里矛盾、土地纠纷,有了代表调解员,这些问题都...